news

新春伊始,不确定性下如何做好我们的投资决策?

2023/01/30

对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2022年是一个不愿回顾却难以忘怀的年份。每个人都想迫不及待地告别2022年,但当2023年真正到来时,许多人却四顾茫然,不知道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展望充满不确定性的2023年,我们仍需从2022年说起。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因为它打破了多个纪录。举例来说,2022年是过去 150 年以来(从1872年算起)美国国债回报最差的一年。去年一年,美国10年期国债市值下跌约 16%,这在过去 150 年中从未发生过。

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是一个“试金石”。在2022年,那些不看好中国经济的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卖出中国股票,把工厂和订单转向马来西亚和越南。中国A股市场指数一度跌到两年以来的最低点,比2021年低25%。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迎来了防疫政策的改变,大范围核酸检测和隔离管控成为了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随着康复的人数越来越多,道路开始变得拥挤,商场开始人潮涌动,三亚等春节旅游热门地点酒店预订火爆,各地的年货市场也日渐繁荣,A股指数反弹超过10%。

很自然地,很多投资者会产生以下疑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接下来怎么办?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分析这些问题的视角。

微信图片_20230202214219

2022给我们哪些投资教训?

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2022年发生了很多事情。2月份,俄罗斯开始在乌克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将整个欧洲拖入地缘政治危机。8月份,佩洛西执意窜访台湾,加剧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9月份,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和2号遭到不明来源的蓄意破坏,使俄罗斯与北约成员国之间的不信任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经济方面,除了中国以外,大多数主要工业国家都经历了顽固的高通胀。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最新的通胀率(数据基于2022年12月):美国(6.5%),英国(10.5%),法国(5.9%),德国(8.6%),加拿大(6.3%),日本(4%),中国(1.8%)。高通胀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乌克兰战争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疫情防控导致供应链中断,2020年主要工业国为了应对疫情推出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高了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这些不同的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类似的,那就是主要工业国央行开始快速升息。

比如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在2022年连续6次上调基准利率,在短短12个月内将美元基准利率从0-0.25%上调至4.25%-4.5%。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等其他央行也纷纷效仿。各国央行一致的紧缩政策,对债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美国国债为例,其收益率曲线在2022年完全改变了形状和水平。在年初,也就是2022年1月份时,不同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在0%和2%之间,从短期到长期呈现出逐渐向上倾斜的正常形态。然而,到了12 月底,整个收益率曲线不仅大幅攀升了 200 至 400 个基点,而且其形状也发生了逆转,呈现出收益率曲线倒挂的形态,也就是短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长期债券的收益率。

在美国国债市场外,英国债市也没消停。英镑国债不仅受到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还受到其本国政客闹剧的拖累。2022年9 月至 10 月期间,利兹•特拉斯 (Liz Truss) 上任 45 天后闪电辞职,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与此同时,10 年期英国国债收益率从 3.1% 飙升至 4.5%,并在特拉斯辞职时保持在 4% 左右的高位。英镑兑美元汇率在 9 月底急剧下跌至 1.07 的低点,然后在年底缓慢回升至 1.2左右。2022年全年,英镑兑美元贬值约11%。


对于债市的动荡,全球股市反应不佳。以下是全球主要股市指数在2022年的表现:美国标普500:下跌18.1%,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2.4%,日经225指数:下跌7.4%,德国DAX指数:下跌12.3%,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2.6%,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5.1%。

也就是说,大多数主要股指在 2022 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尤其是科技股的走势发生了180度大逆转。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展望2023:不确定性下如何决策?

展望2023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家。

❏ 首先,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在大型经济体中增速仅次于印度(印度目前的消费市场体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在对中国消费市场结构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年轻一代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占比达到15%(欧美市场中Z世代的居民消费占比只有4%,远低于中国)。这是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跨国集团来到中国并留在中国超过20年的原因,因为这是他们心目中最大的、且最具增长前景的市场。在2022年底,疫情防控措施取消后,全社会的信心恢复,社会消费也会自然恢复,在此普遍预期下,中国政府提出的统一大市场构想也会加速实施,这又会进一步加速全国物资、人员、资金的自由流动,改善营商环境。

❏ 其次,疫情期间中国城镇化率依旧在稳步增加,2022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65.22%,预期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仍会进一步增加。通过2022年疫情让大家进一步认清,唯有大城市的医疗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疫情威胁。另一方面,受疫情管控影响,中国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改变,疫情前只是萌芽的网购、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在疫情管控期间得以快速发展,这些行业都具有吸引灵活就业特点,而且容量巨大。这种大规模灵活就业行业走向规范经营,会进一步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继续推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这也是中国经济具有韧性的重要原因。

❏ 其三,以提高全社会物资流转和信息流转为主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快速渗透入中国的各个行业。在疫情前,数字化转型只是少数行业的尝试,在三年疫情期间,由于社会需求及防疫措施的双重压力,促使各类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得到普及和推广,特别是电子商务、医疗保健(远程诊疗)、及各种市政服务。

这种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渡过初创期后,已经形成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习惯,势必会在后疫情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2022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61年以来首次为负,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在5-10年內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科技发展对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速放缓的影响。

❏ 其四,随着疫情催发的数字化转型热潮,中国制造业也在快速地结构转型之中。例如,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且对外出口正在快速增长。由于规模经济和持续技术创新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比日本和美国竞争对手更好的性价比,因此必然会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东南亚和拉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随着政府用减税政策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政策,必然带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大洗牌,那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更有动力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那些靠补贴生存的企业将举步维艰。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为我们很多投资者上了一课,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训,避免做出错误的过激反应。我们应该坚持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投资原则,比如控制成本,多元分散和长期坚持,反复提醒自己坚持理性投资,而不要被市场上的噪音过度干扰,这样才可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长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