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特朗普时代最后一场议息会议,美联储要传递什么信号?
2020/12/18
本周,美联储年内最后一场货币政策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美媒称,这是美国经济的节点时刻。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明年的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但最近几周,由于疫情不断恶化,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这种矛盾的局面也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及其他决策者陷入两难。他们一直强调,要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支持,包括必要时扩大债务购买。那么,现在就是那个必要时刻吗?
01
变与不变
自3月新冠疫情在美国暴发、美股一周两次熔断以来,为支撑美国经济,美联储已重磅推出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到零至0.25%之间、宣布“无上限”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就在上个月,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仍将基准利率、资产购买规模维持不变。会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划重点”:整体经济活动“远低于”疫情前水平,经济前景“非常不确定”。
鲍威尔所言非虚。美国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的强劲反弹后,经济增速再次放缓。随着病毒在过去几周加速蔓延,美国1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跌至24.5万人,远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44万人,创7个月以来最低水平。经济学家称,就业市场复苏的动力已消失。本周,美国已启动首批疫苗的接种工作,但后续的分配和推广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此晦暗不明的形势下,美联储决策者们迎来年内最后一次、也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前的最后一次会面。当地时间12月16日下午2时,美联储将公布最新利率决议,以及新的经济展望。鲍威尔将随后发表讲话。外界预期,美联储将维持基准利率在近零水平,并暗示未来数年都将保持现状;外界关注美联储三方面的动向。
其一,加大债券购买力度。自6月以来,美联储每月购买12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并表示将在未来几个月维持这一政策。外界预计,美联储届时会在这方面做出信号性改变——将购买债券的时间与经济复苏指标挂钩,从而延长购买债券的时间。
不过,舆论莫衷一是。一些投资者正在施加压力,要求美联储在复苏步履蹒跚之际,胆子更大些,步子更宽些,比如增加购买总量,将大部分购买转向较长期债券。另一些人则认为,金融状况仍极其宽松,没有必要进行任何调整。
其二,加息时间。美联储此前预测,美国经济在2020年将收缩3.7%,明年将反弹4%,到2021年底,失业率将降至5.5%。美联储最新的经济展望可能因为疫苗进展而变得更乐观。如果美联储认为明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会稳步改善,那么,决策者们可能会在比预期更早的时间加息。美联储此前认为,至少到2023年底前不会加息。
不过,鲍威尔一直保持非常温和的立场,强调经济前景的下行风险。他似乎一直不想让外界产生错觉,即美联储已经看到危机结束的曙光。
其三,推动国会达成财政刺激方案。屡屡碰壁的鲍威尔可能已厌倦了喋喋不休地游说国会山议员们达成妥协。但本周的会议是他向外界阐述“只有得到财政支持,才能填补复苏缺口”的最佳机会。鲍威尔的施压有望帮助两党议员们尽快下拨新的救助资金,以解中小企业和失业居民燃眉之急。
➣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明棋指出,美联储会继续维持目前的量化宽松政策,为拜登政府上台、推出新的财政刺激方案做好准备和铺垫。拜登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疫情、复苏经济。民主党人此前计划推出规模高达两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但遭到共和党人的反对。明年拜登政府上台后,随着财政刺激措施的出台,如有需要,美联储有可能继续加码宽松政策。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会对美国经济下一个怎样的判断。”徐明棋说,美联储的看法至关重要,将和它未来的货币政策调控密切相关。估计它会强调货币政策需要为美国经济的复苏保驾护航,继续让市场保持宽松预期。
➣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美联储目前的宽松政策基调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因为美国面临的不确定性仍较为明显,一是疫情是否像美国专家所说的“黑暗时刻还没到”;二是经济复苏时好时坏,前景仍不明朗。只有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前景才会逐步清晰。换言之,眼下无论疫情还是经济整体运行都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关政策也不大可能出现趋势性变化。不过,美联储对未来经济的描述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到明年一二季度,随着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继续保持良好的复苏态势,一系列相关国家的疫情有可能得到控制之后,美国经济可能会有一定的复苏。
02
过度扩张
有评论称,2020年是美联储疯狂“放水”的一年。自3月以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已在短短的30多周内,创纪录地向市场宣布投放总额达17.3万亿的基础货币流动性。这一方面为摇摇欲坠的美国经济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经济“挖坑”。
首先,市场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膨胀。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为22倍,远远高于过去5年略高于17倍的水平。不仅美股几乎每天都在刷新纪录,疫情严重的欧洲股市也在高位盘整,日本股市甚至创下30年来新高。疫情平缓后,一旦流动性需求降低,可能会形成“美元灾”,届时又是新一轮危机挑战。
徐明棋指出,央行“放水”推高资产泡沫,可以说给未来埋下很大隐患。尽管经济严重负增长,但美国股市仍创下历史新高,房市也在大涨。这说明钱主要流向了金融资产上。金融泡沫持续扩张,一旦遇到突发的“黑天鹅”事件,不能排除泡沫破裂、酿成危机的可能性,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可能同频振荡。
其次,全球通胀水平攀高。随着经济增速回升,通货膨胀率可能会上升。如果各国央行不能约束其扩张政策,家庭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与政府需求增长相叠加,其结果是,需求可能超过供应,通货膨胀率将上升。
再者,全球债务规模不断攀升。低利率鼓励企业和个人追加贷款。截止到目前,全球债市已达6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规模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前。一旦发生债务危机,不仅是美国,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
“就目前而言,美联储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显然让人很难接受。”连平认为,受之影响,资产价格飙升,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明显异动。未来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是,这类资产泡沫会膨胀到什么程度,会不会破裂,美国可能将尝到苦果。
03
宽松时代?
展望2021年,随着疫苗推广为控制疫情带来曙光,世界经济有望进入修复式增长。IMF预计,2021年世界经济将强劲反弹5.2%。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预测,美国经济将在明年及此后录得超预期的复苏步伐。
但人们同时担心,想实现可持续的复苏恐需更长时间,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比如,疫情走势仍不确定;又如,一些主要经济体经贸政策如何演进,由此导致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再如,随着经济复苏,各国为应对疫情冲击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会否退出以及如何退出?
华尔街的一些人士怀疑,美联储等各国央行真的有意愿从大规模宽松政策中退出吗?
事实上,宽松货币政策并不完全因疫情而起。早在2019年,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增加,美联储利率走势就已出现“180度大转弯”:一改此前的“加息”“缩表”政策,进行了10年来首度降息和7年来首度扩表,将利率调回到1.5%至1.75%的水平。美联储为什么这样做?有评论称,与美国经济周期和结构性变化有关。
连平指出,各国利率水平自2008年之后持续回落,虽然时有波动,但总体已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根源在于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缺乏增长动力,不具备继续上行的能力,整个经济运行环境越来越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因如此,各国利率水平同步走低,货币当局持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宽松政策已脱离过去对症下药的危机应对模式,而是趋于常态化,即使危机过后仍不见撤出。从这个角度而言,各国采取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也将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