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这一周全球震动,从美国大选到中国双十一,什么在重塑世界经济?

2020/11/11

11月对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都极为特别。

美国人民以极为罕见的政治热情投出手里的选票,大选耗时前所未有。未来四年美国要向何处去,美国人民已经选择让拜登来告诉他们答案。

中国民众在忙着上网抢购,今年双十一也首次拉长战线。中国“双循环”战略下的内需实力如何,中国民众用手里的钞票回答。


这句话正是当下世界格局的真实反映:

美国通过政治在改变世界,中国通过经济在影响世界。


Part 1

1

国际格局加速重塑。全球疫情仍在恶化,全球经济在衰退的泥淖中恐怕会持续更久,逆全球化浪潮会酝酿多大的巨变,无人能知。


今年3月,《经济学人》一期杂志封面,叫“地球歇业了”。当时,全球化陷入了大航海时代以来首次全面停滞的状态,大规模的“闭关锁国”潮涌现,多条国际航线停飞,人流、物流中断,供应链崩溃,国际矛盾在这场疫情之下原形毕露。

2
《经济学人》封面,图片来源:智谷趋势


最悲观的情绪,莫过于国际关系学者在美国专业顶尖杂志《外交》那句哀叹:“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终结了”。


站在全球化的历史拐点处,中国打出了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向的信号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外部风险急剧飙升,中国要开始内敛收缩了。


因此,双十一购物夜过后,有两个悬念牵挂人心,水面之下并不平静:

民众的消费力恢复了没有?

内循环意味着全球化贸易真的over了?


作为中国“双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双十一正是我们观察大国风向的第一窗口。


Part 2

3

说是最大的悬念,倒不如说是最大的担心——大国脱钩,去中国化,原本大规模、高品质的对外产能,必须要转回国内,那么,国内的需求接不接得住,买不买得下?


最糟的结果,是产品涌回国内市场,但无人愿消费,无人敢花钱。这样内循环就死了,经济之水流动不起来。


目前来看, 在直播等创新场景的带动下,双十一开卖之后的销售数据也更加可观。仅11月1日当天,在天猫上销售额超过1亿的品牌就达到111个。


参考几个其他数字吧:国庆期间,海南免税店销售额也不过才10个亿,8天的电影票房也才近40个亿。


“买它!”,成了这个时代的强音。


今年双十一最大的变化是“光棍节”变“双节棍”。双十一第一次实行两波售卖,第一波是11月1日-3日,第二波是11月11日,拉长战线,商家们的增长空间也会更大。


事实上,宏观数据显示中国消费正在强劲复苏,消费对GDP的贡献一、二季度是负的,但三季度强劲正向上拉1.7个百分点。而周期更长的双十一,无疑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大正向影响。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度4

图片来源:智谷趋势


内需恢复,使得出口转内销的产能得以消化。


9月商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入淘大潮”,这一次是以外贸加工厂为主的第四次浪潮,至少有32万家外向型出口企业在1688上谋求转型,并通过淘宝特价版直接触达国内消费者。


我国商家入驻电商平台历次浪潮

5
图片来源:智谷趋势

数据来源: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历年《中国电子商务报告》

注:1999-2003年由于我国电商发展水平较低,交易规模数据缺失;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商务部预测值。


对转内销的外贸工厂来说,要让国内消费者买单,就得把代工厂流水线上的贴牌工厂货,变成有知名度的品牌货,成本最小的选择是加入电商平台。


9月底有73.2%的企业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虽然工业生产增速仍在低位运行,一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也存在困难,但没有陷入萧条通缩的泥沼中。


而周期更长、力度更大的双十一,成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工厂货最重要的增长机会。数字化的平台,让中小商家能够像大商家一样,低成本分享庞大国内市场带来的增长红利。


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回血。双十一给“由负转正”的中国经济,相信会再加一把火。



Part 3

6

内需对外循环的超预期拉动,可能是今年更大的意外。


现在来看,内需不仅把转回来的中国产能接住了,还带动更多的国际产品参与双十一,连海外中小品牌都主动涌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过去一段时间,已有5964个海外中小品牌,通过淘宝全球购进入中国市场。


从天猫国际双十一今年预售的数据来看,进口咖啡豆成交同比增长92%,进口葡萄酒和燕窝的成交同比增长均超400%,迪拜骆驼奶增速对比618期间实现翻倍增长。

马来西亚的燕窝品牌YIMPRESSION是今年刚入驻中国,从7月就开始筹备他们的首次双11,还在广东专门新成立电商事业部,备货2吨燕窝。


当全球关门停业时,中国成为了世界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提振世界经济复苏。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IMF数据显示,二季度运往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的比重升至逾11%——这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地区,都得益于中国对铁矿石、铜矿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中国跟越南、大马的集成电路贸易活跃,没有受疫情影响,电子制造产业的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今年全球奢侈品行业因疫情估计损失7000亿人民币,而号称香水界的LV、斯德哥尔摩品牌BYREDO,在淘宝直播间,1分钟卖出626瓶香水。


最后双十一能给出一份什么样的进口成绩单,我们拭目以待。


Part 4

7

华尔街日报在前不久发问:中国这一次还能充当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吗?


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大投资大基建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对原材料及其他商品的需求飙升,“为巴西、德国等地的经济回暖提供了支撑。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当时之所以避免了经济衰退,几乎完全要归功于与中国的贸易。”


这一次靠什么?


显然不能靠大基建大投资了。此次危机中国并没有出台类似四万亿的大刺激政策,放水的力度跟美国比起来也相差甚远。


在大危机时刻,中国坚定地选择了一个战略——扩内需,启动内循环。让钱去到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这是振兴消费的关键一招,也是关系世界经济动力源能否顺利转换的重大抉择。

8

高层在11月4日进博会上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的战略方向:“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不止要继续当好“世界工厂”,更要当“世界市场”。单靠出口去占领市场并不能成为强国,要成为世界买主,让全世界都来跟他做生意,才能让全球经济循环更加离不开你,拿下更大的话语权,就像作为世界第一进口大国的美国。


如今全球爆发第二波疫情,欧洲重新进入封锁,世界经济恐怕会陷入更长的衰退中,也将更加依赖中国内需。而双十一,将会是中国“世界市场”地位最集中的体现。


Part 5

9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简单依赖人口数量、市场规模来引发全球经济共振,效果有限。印度就是典型的反例。


大国崛起拼的不只是人多力量大,而是科技创新。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美国也经历了从外循环到内循环为主的转变。


在转型之前,美国的劳动力来自非洲,技术和资金取自欧洲,创收主要是向欧洲出口棉花、过剩粮食等农业原材料。直到20世纪初,美国在铁路大扩建、石油大开发、农业大革新以及西进运动之后完成了以内循环为主的转向。


美国没有沿袭传统模式、重复走英国工业革命的道路,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和跃升,才成就了世界第一强国。


美国内循环转向的时期,诞生了一系列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时刻。比如,爱迪生最牛之处的并不是发明家身份,而是建立了一套持续创新和发明的体系。


爱迪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批量化生产发明物品的工业研究实验室“门罗公园”。在此之前,发明靠的是手工作坊的灵感和神来之笔,但爱迪生认为要有专门从事发明的人,要把这些疯狂的技术人才聚集在一起,定期想出超前的理念,“每10天弄出点儿小发明,每6个月搞出点儿大动静”,像工厂定期大规模制造产品一样。门罗公园选址距离纽约极近,爱迪生可以跟赞助商们及时沟通,让发明创造出商业价值。


创新的不止是理念和技术,还要把这些伟大的发明商业化,和社会供求关系、产业化方向紧密结合起来。

10
另一个创新例子,是一直处于农业技术发明前沿阵地的美国农民。


19世纪末,农民们就开始把农场当做工厂一样生产,一个简单的带刺铁丝网,却是保证私人产权和提高养牛效率的伟大专利。颠覆传统屠宰方式的“分解生产线”,把肉制品高效送上了人们的餐桌,这种可怕又壮观的场景,后来启发了福特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生产汽车,由此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


美国是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批国家,正是这些提高效率的农业创新,保证了美国的粮食和食品能够安全的自给自足。


美国内循环时期最伟大的发明,是“有限责任公司”。


此前美国主要有两种形式的企业,一种是合伙制,很容易创设,但存续期不久且无限责任;一种是特许经营企业,有限责任,但需要获得政府授权,关卡重重,而且成立之后政府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两种形态都压制了人们创办企业、创新冒险的冲动。


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降低了企业门槛,激发出企业家精神。商人不用再去游说政府获得特权,能够通畅地从公众募集资金,拥有“自然人“的天然权利,有限责任,又可以永久存续,开展跨国业务。产业对资本的无尽渴求催生了美国企业形态革命,企业家数量大增,商业和市场得以高效运行。


美国外循环向内循环的转向,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系列创新,建成全新的工业体系(福特流水线)、交通体系(高速公路)、粮食农业体系(机械化现代化)、能源体系(石油)、市场体系(有限责任公司)、金融体系(华尔街融资模式)。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内循环是一个挑战巨大的选择,没有体系性的创新,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Part 6

11

中国创新升级的方向在哪?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目前的社会共识就是新基建。


美国在战后很善于抓住“新基建”的机遇。美国通过建成洲际高速公路体系,实现了对欧洲的铁路公路系统的超越。通过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业,创新了原有的陆运、水运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成熟产业的生产效率。


如今我们身处新技术革命爆发前夕,不占领数字化先机、做大蛋糕,难逃存量残杀。而数字新基建就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也是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抓住机遇,也不是盲建大建,低水平重复劳动。


就如阿里CEO张勇所说,“加快‘新基建’进度,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因而,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化水平,既是国家通过投资促发展,也是企业面向未来谋布局。”


避免内卷的关键就是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一端连接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端连接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为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


最直观的例子,可以看看由双十一搅动起来的全球经济共振。


13
双十一的背后支撑,其实是中国庞大的数字新基建——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而一场人类商业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化大协同,也会反过来推动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5G、智慧物流等商业基础设施迭代更新。


每一次商业大爆发和中国的数字新基建所形成的的正向螺旋,会助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升级新基建,除了技术革命的必要性,还有就是能挖掘内需。内需战略还必须要面临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才能让中国人愿意花钱买起来。


影响消费有两大要素:

一个是收入预期,敢不敢花钱买;

一个是供需匹配度,能不能买到。


收入不可能特别快速成长,中国只能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脱贫等来逐步实现。而第二点,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商业新形态发挥了作用。


如果没有网购,今年中国的消费恐怕会更加疲软。在今年社会零售总额负增长的情况下,网络购物一直保持逆势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2%,而网上零售额逆势增长9.7%。


电商平台的作用就在于一端连接起了消费市场,另一端连接起产业和投资,用创新技术实现了供需的精准匹配。双11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卖货场,而是推动商家在供给侧实现升级的契机。


2018年马云说过,“IoT(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有这些都会像蒸汽机、石油改变手工业一样,改变今天制造业的生产车间。”

现在确实在慢慢做到了。


据新华社报道,在宁波、台州电动牙刷产业带上一家根基较浅的福派电器,用两年时间就走完了前辈们十余年的路,因为这家企业从淘宝大数据获得了电动牙刷的研发与改进途径,改良后的产品在聚划算上获得营销支持,再到生产线的改造升级,最后完成了品牌突围。


互联网技术的带动,让厂家避免重走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路线,从供给侧的源头实现了升级,而不是内卷。



这几年中国成了后发优势的最大受益者,在移动支付、电商平台、物流体系方面走在了全球前面。商业形态也出现了诸多创新。


比如直播电商,这在全世界都没有过,疫情期间在中国全面爆发。它重新构建了人货场,以新的方式激发需求。


我身边一位父亲,就是看了直播之后才下单了很多美国进口的益智玩具,要是没有主播们带货,他自己是不知道这些新奇玩具,更谈不上会去主动搜索购买。


某种程度上,双十一是中国的一场创新实验。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第一个全民购物节,我们看到双十一的价值:如何通过创造消费时点,激发国内需求,带动国内和全球的大共振——集中了中国不同层次的产品供给,集中了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供给,通过创新产生了丰富的商业生态,让产品和消费者找到了对接的桥梁。


一个消费节日能拉动全球经济共振,本质其实是得益于科技的力量,像电商、智慧物流、大数据、算法精准匹配,也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直播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十一是中国数字新基建的试验场和推动者。


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关键的变革时期,内循环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创新不止是一个环节、一种技术的创新,还要把这些新的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有机组合。


中国对世界的作用,能不能从一个外贸工厂转型为消费大市场,能不能从帮全世界打工的廉价劳动力,转变为拉动全球的购买力,就只有一条路——创新。


中国重塑世界格局的力量,还远远没有完全爆发。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9亿人月收入低于2000,也就是说支撑当前中国蓬勃消费需求的只有四、五亿人,而这部分人所带来的双十一销售额是美国黑五的五倍。


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上马桶,对比中美家庭的消费占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没有被很好地满足,再加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即使身处非常时期,我们对前景依然不必悲观。


2020年的双十一还没结束,可以想象,直到今晚,“剁手党”们还会一起创造全新的商业纪录。


但是,对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而言,这一次双十一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数字,更在于它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注入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