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深圳楼市对标新加坡,一马当先还是一厢情愿?

2020/09/09

深圳楼市素有全国楼市风向标的称号,眼前深圳楼市也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之上。


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日,深圳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未来深圳的住房比例是“六比四”,目标是让深圳60%的市民住进公共住房,为此将加大住房供应,推进大规模住房建设。不得不说,深圳向新加坡模式转型,这将是国内住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1


其实,早在今年5月,深圳引发的《落实住房制度改革 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中就能看到一二。


其中寓意最明显的两个内容是,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四成商品房+六成公共住房”,也就是到2035年,深圳将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170万套,实现市场商品住房和三类公共住房套数4∶6的供应结构要求;


还有通过增加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各类用地配建、公共设施综合开发、未完善征(转)地补偿手续用地、历史遗留未完善出让手续用地、已建的合法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存量用地建设公共住房等十一种渠道,加快住房用地供应,以此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那么,问题来了,新加坡模式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新加坡的房地产模式就是“居者有其屋”。这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于1964年开始推行的计划,旨在为中低收入阶层解决居住问题。


新加坡模式的核心是,住房市场按收入分层。政府提供“廉租房—廉价组屋—改善型组屋—私人住宅”的阶梯化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阶层住房需求。


组屋类似于早年间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兴建组屋,并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国民。组屋由政府直接定价,价格一般仅为私人住宅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设定了严格的分配管理制度来抑制市场投机行为。譬如,屋主拥有及实际居住组屋至少5年,才可入市交易,且需要向政府缴纳10%-15%的附加费。在新加坡,有80%的人都住在组屋里。


新加坡的组屋,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基本不输国内的中高档小区。但如果想要追求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选择购买买私人住宅,配套更好,但房价至少是组屋的2-3倍以上。


总的来说,新加坡模式,是把楼市分成了组屋和私人住宅两个市场,中低收入靠保障,高收入靠市场。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相对公平,同时也满足了市场效率。


3


了解完新加坡模式的真谛,我们不禁好奇:深圳一向引领全国改革的潮流,此次深圳楼市改革,是否会引发全国楼市巨变呢?


观点先行:新加坡模式并没有那么容易学,就目前来看,想要引发全国楼市变革潮流的可能性较为有限。


究其原因:

新加坡的低价组屋,主要还是靠大政府指导下的财政补贴,背后是政府主动让利,不依赖土地财政,不依赖房地产刺激经济,从而得以供应大量的低价土地,让组屋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

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小国,面积只有721.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70 万,但经济实力却排在世界前列。


总之,立法较早、政府补贴充裕、人口基数较小、人少钱多,这正是新加坡实现组屋制度的核心原因。


对于我国的许多城市来说,想要短时间内全面复制新加坡模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


面对深圳楼市的新风向,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仍然以新加坡为例,即便将住房保障做到了极致,82%的居民住在组屋里,但真正的商品住房,放在全国来卖,房价收入比高达21倍,由此可见新加坡的房价依然处在较高的位置。与此同时,香港也是如此,香港的保障房大概覆盖了49%的家庭,公屋轮候时间平均为5.3 年,但香港的房价之高依然有目共睹。


以此类推,此次深圳开始学习新加坡模式,保障房和商品房按六比四供应,随着商品房供应慢慢下降,保障房供应慢慢上升,可购买的具有金融属性的居住产品将越来越稀缺。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尚且具备购房资格,且口袋里余粮充足,那么适时布局房地产,依然不失为资产配置中较为确定性的一部分。


好啦,关于本次深圳楼市的新动向,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吧。俗话说:大道至简,只有拨开迷雾看见本质,才更有机会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行稳致远。